9月13日16时许,与往常一样,55岁的交警黄惠民佩好执法记录仪,揣上“警务通”,和中队同事带领多名辅警,开启了上路执勤纠违工作。
黄惠民是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城区中队民警。从警34年来,他在派出所辗转10年,干过刑警、巡特警,后来转到交警大队,一干就是15年。作为城市治理的一员,他长期与交管工作打交道,城区的点滴变化,几乎都烙印在他的脑海里。
傍晚时分的龙游城区车水马龙,黄惠民发现路上没戴头盔的骑手,就会礼貌地上前将其拦下,按照交规,通过“警务通”对当事人予以处罚,并进行教育。“近年来,道路越来越畅通,设施越来越完备。”因在这座城市的“动脉”线上留下了深深足迹,黄惠民一口气用了两组“越来越”的词语总结道。
上世纪90年代,黄惠民作为驻乡民警负责罗家片区。当时的农村道路多为砂石路,岔口多、路牌少,走访群众时一不小心就会迷路。为此,他结合龙游地图,手绘了一张罗家地图,清晰地标注通往各村的乡道。“现在哪需要这些?”翻开这份“古董”地图,他不免感慨,如今村村通公路,道路也越来越通畅,他们不仅巡逻方便了,又新增设备,交警的执法工作可直接在路上完成。即便驾驶员没带驾驶证,通过“警务通”,他和同事也能第一时间查到相关信息并作出相应处罚。
“高效”还不仅仅体现在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上。40年来,我县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,从全县只有一个红绿灯发展到现在,以“智慧交管平台”管理为支撑,时光见证了科技替代人力的进程。尤其近十年,高清的摄像监控设备不仅在城区和乡村主要道路全覆盖,前不久,公交“智慧行无忧系统”也上线了,全县124辆城乡公交车上全装了移动终端,还有高空摄像头。如今,交警通过后台就能够及时发现道路上的积水、结冰,还有路面破损等情况。
“这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警务效率。”说起这事,黄惠民回忆起发生在10多年前还未办结的一起交通事故案。那时,他在事故中队任职,有一天,在塔石镇的乡道上,也许因为路面破损,一辆摩托车撞倒了徒步行走的八旬大爷后逃逸。大爷因颅内出血需住院治疗。黄惠民和同事按事故处理流程到医院为大爷做笔录时,他嚷着要出院,因肇事者没找到,住院费用得由大爷先垫付。他们立即上路排查,由于当时的路面还没安装监控,历时3天,破案也没有进展。待他们到医院再找大爷时,却被告知老人已执意出院了。于是,黄惠民等人追到老人家才得知,他平时和年近五十的儿子相依为命,迫于生活窘迫,又没有车祸责任方出钱,才提早出院回家养伤。
“当时,我们很同情也很难过,可线索有限,很难揪出肇事者。”黄惠民几人当场为大爷捐款。好在老人经过休养,慢慢康复了。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,但这件未能圆满办结的案件一直是绕在黄惠民心头的遗憾。他也坦言,那些年,乡村道路不像现在有监控,还能通过监控检测道路质量和安全情况。如今针对交通肇事逃逸案,完结率已几乎都是100%的。“那案子如果发生在现在,我们肯定能帮大爷抓到那名交通肇事逃逸者。”
确实,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成功应用到日常的交通管理工作中,通过“智慧交管平台”的深度融合,交通管理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,像黄惠民这样的“警务遗憾”就会越来越少。
据统计,我县目前已配备102处路口信号灯、14套270度高空球机、6套路口预警设备,以及智慧治堵系统、公交“智慧行无忧系统”、道路隐患治理“一件事”系统等应用软件,全方位对道路交通“人车路环境”等要素进行动态监管。通过打造畅通、安全、便捷的路域环境,不断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信息来源: 龙游县政府